德国法兰克福金融与管理学院Pillath教授经济外交研究中心讲座简报
2010年12月13日和14日,法兰克福 金融与管理学院东西方文商研究中心主任、博士生导师Carsten Herrmann-Pillath教授受外交学院经济外交研究中心邀请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“中国模式:虚构、现实与前景”和“制度之道德评判的跨文化验证:亚当·斯密与儒家的共鸣点”的讲座。
在“中国模式:虚构、现实与前景”的讲座中,Pillath教授首先对中国模式这一概念的来源,即经济学界关于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的争论,做了详细的介绍。Pillath教授认为,华盛顿共识与所谓的北京共识有很大区别,后者没有实质内容。由于北京共识没有实质内容,所以基于北京共识的中国模式也就无从谈起,中国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虚构。然后,Pillath教授总结出了自己对中国模式的理解。Pillath教授认为,中国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:完善市场机制;低利率的货币政策;积极的产业政策;出口导向的汇率政策。其中,第一个方面与华盛顿共识的主张相吻合,而其他三个方面则与华盛顿共识相背离。随后,Pillath教授对渐进式改革和休克疗法这两种经济转轨模式进行了分析,认为中国经济改革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渐进式改革,而是一种渐进与激进并存的改革,或称为半休克疗法的改革。中国在某些领域的改革属于渐进式改革,但是在很多领域的改革则是休克式疗法。最后,Pillath教授对自己所理解的中国模式之核心内容进行了阐述,对这一中国模式的前景进行了展望,并对中国模式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。
在“制度之道德评判标准的跨文化验证:亚当·斯密与儒家的共鸣点”的讲座中,Pillath教授首先从道德评判标准对国际经济政策制定的影响等方面,基于华盛顿共识和他自己所理解的北京共识,对全球化背景下制度框架的演化趋势进行了分析。然后,Pillath教授介绍了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·森所提出的制度评判的两个道德标准,即现实化导向的比较标准(realization-focused comparison)和超验制度主义标准(transcendental institutionalism),并以国际知识产权为例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。接着,Pillath教授分析了亚当·斯密所提出的“公正”(Impartiality)这一概念,并对亚当·斯密在《道德情操论》中着重阐释的同情(Sympathy) 和儒家所倡导的“仁”这两个道德评判标准的内涵进行了比较。Pillath教授认为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,亚当·斯密与儒家在制度方面的道德评判标准具有内在的共鸣。最后,Pillath教授基于亚当·斯密与儒家在道德评判标准方面的共鸣点,对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制度框架进行了比较分析,对全球经济政策、特别是贸易政策和知识产权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评述。
在讲座后的提问环节,师生们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,Pillath教授都一一做出了耐心细致的回答,师生们获益良多。